中高齡轉職不易之因素觀察

中高齡的那天是每個人都會走到的,或許提前看看、想想,可以預作準備。

體力、反應力、over qualify是最常見的表面原因,卻不是夠真實的原因

中高齡轉職時最常碰到的,是面試機會大幅下滑、面試後更常獲得婉謝。這時候可能人選自我歸咎、可能是面試單位提供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體力、反應力和超出資格-一般常說的over qualify。

如果不是需要高強度體力及快速反應,含有高風險性(物理)的職務,那體力和反應力常常是最簡單、最不會傷害到自尊的說法,畢竟年齡的確擺在那、每個人跟幾年前的自己相比也自知有差異,即使自己也有意識到好像沒到不能負荷的地步,但至少是個能說服自己的原因。相對的,「over qualify」或許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部分:over qualify最常指的,是職稱薪資、專業技能兩個面向

職稱、高薪,是年資墊上去的,還是戰績加上去的?

有其獨到長才的公司才能存在十幾二十年以上;期間必然有人來來去去──但也會有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年的員工──這群人相對熟悉公司的制度、作業模式,甚至知道公司中看起來很矛盾、不合邏輯的工作規範,背後是什麼原因,能好好的理解、甚至解釋給後輩。這群人常常能即時地解決公司的各種瑣碎問題,因此只要待的久,就會有升職的機會,加上如果每年調薪,那中高齡時的薪資其實很可觀。

但如上所述,大部份的人解決的是瑣碎的問題,並不是大破大立、帶領公司突飛猛進的問題。又若即使是,那二十年來的加薪,都是因為解決了大問題才獲得嗎?相信有獨到長才的公司,不會每年都有迫切需要解決的危機的……

人選技能與面談公司職務需求,常不匹配

因此中高齡時的薪資,通常不是每兩年就一個大戰果加上來,更多是在第三年、第五年時就定型的工作模式,因為公司制度關係持續被加了二十年。看得開的,通常會留任原司,或為了追求不同的目標而轉職,以目標為優先洽談,僅把薪資當附加價值。看不開的就抱著怨念轉職並認為自己貢獻良多,卻沒發現第五年的自己就做得到現在的事。

這種情況也可以直接解釋為「技能與職務需求不符」,並延伸出另一種常見的情況:自己會ABCDE技能,認為應該要值多少身價且不妥協,就開始了一段時間的待業。這種情況更常發生在優秀、技能面相廣泛的中高階人才身上,所以相對知道狀況的中高階人才,總是把轉職風險擺在第一順位考量、更謹慎地謀定後動。

會有這種現象發生,主要是實務環境因素:每一家公司需求技能不同,人員會ABCDE很厲害,但新公司可能只需要A跟B、或是只需要A技能的60%就夠,因此如果雙方都堅持,就容易破局。對找工作的人來說,在原本公司歷練出的全套技能,要能找到完全複製的公司本就不易,因此容易有更長時間的挫折。

其他常見因素:負能量光環、學習力、早就黑一圈、忘記初衷

如果在業界待過一段期間,名聲很常容易傳開、可能還曾經是被考慮挖角的選項之一,因此如果常抱怨、在公司表露負面情緒,是絕對瞞不住的……更有不少轉職不順的人,到處抱怨台灣公司不重視人才,甚至在公開平台或Linkedin上抱怨,雖然一時獲得同溫層認同與慰藉,卻也讓正考慮要不要邀請面試的公司旋即改弦易轍、敬而遠之。

接著最令人擔憂的是學習力。不僅是對新系統、新公司軟硬設備的適應問題,更讓許多人吃過的虧是: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所以喜歡告訴其他同事:以前環境的制度比較好、以前的管理比較好;其實以前環境的XX並沒有比較好,只是是自己唯一熟悉、有安全感的一套,現在的公司、組織並不適合。這部份也與上述的「負面情緒」相呼應。

再來是黑掉好幾年的優秀人選,很年輕就會在某家好公司拿到高位、或是在外商一路升遷的類型。這類型很常在45歲前後被逼著轉職(原因不細談,這大概又可以寫一篇),這時才驚覺到處碰壁卻不知道原因。其實這類人才常有獲邀出來看看的機會,也常拿不到理想待遇而婉拒,這理所當然,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有幾個人會在年少輕狂又志得意滿的情緒下覺得被小看了,開始不斷在各場合、機會奚落面試公司,然後就傳開了。而隨著時間流逝,面試過自己的主管們到了更高位,也在同業間輪替了一圈,所以自己的名字就在各處都留下了紀錄。

最後,如果轉職不順利,很有信心的人選常在一兩年的失意後自信受到打擊,變得什麼都能做、什麼角色都願意配合,像是原本只想找高階主管,兩年後另一家公司希望他以帶新人為主或顧問角色,這時候也都願意接。但問題在錄取後、通過試用期後、心裡又覺得安穩後,就忘記當初的承諾,在「認為自己做的才對」的狀態下拉幫結派,讓現有主管很難做事情、甚至處處挑戰、挑釁。這是任用中高齡戰將時蠻常見的虧。

怎麼樣減少中高齡失業、轉職不易的機率?

  • 時時檢視自己,現有的薪資、職級,到底是受制度保護才獲得,還是靠戰績獲得?
  • 永遠正向:名聲一定會傳開,所以要避免成為自己成為不喜歡人物的形象
  • 保持客氣與謙和:職場高低有循環,當下看不上的人,10年後可能正握著自己的未來
  • 反思:每年有沒有做到跟以前不一樣的、大的工作成果
  • 思考:談到的業績、專案,如果換一家規模名氣更小的公司,還有把握談到嗎?
  • 尊重:嘗試理解不同的作業流程,而不是急著告訴對方自己覺得怎麼做才對
  • 同理:與其未來責怪環境不給中高齡機會,覺得自己有豐富歷練什麼都能做,不如想想當自己是面試官時,會不會找中高齡?會找哪些中高齡?然後調整
取得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