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燃燒小宇宙! 職業倦怠症的自我覺察與預防

又到放連假的前一天。想到即將來到的休假,心情一則喜一則憂。喜的是終於可以休息,憂的是要面對假期結束後的上班日。連假結束前的晚上或星期一上班前,是不是感到腳步沉重、不想起床面對工作? 現代人拜科技產品發達所賜,工作場所已不侷限在辦公室。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許多公司改為在宅工作,使得工作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工時不自覺延長。而且在要求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越來越高壓的情況下,職業倦怠症已越來越被重視。2019世界衛生組織的會議中,首度把「工作倦怠」(Burnout)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這個議題已經被關注討論超過40年,但一直未被認定為疾病。這分類未來將廣泛運用於醫師臨床診斷與醫療保險理賠指標。

台灣目前職災認定中對過勞的定義為需有「工作負荷過重」事實,認定要件包括:(1)異常的事件;(2)短期工作過重;(3)長期工作過重。並且需符合勞動部過勞認定參考指引,促發腦心血管疾病之事實,方可被認定「過勞」。但如果是工作壓力引起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等,是不被涵蓋在職業病給付審查或補償範疇內。

正因為目前不被涵蓋在台灣職業病認定範圍內,我們更需要自發性的預防職業倦怠症,並且了解自我覺察一些警訊。

職業倦怠的跡象

  • 疲倦: 生理與心理的持續感受被剝奪的疲憊感。生理症狀包含頭痛、胃痛、胃口與睡眠習慣的改變。
  • 封閉自己: 有倦怠症狀傾向的人,可能會因生心理狀態的改變、工作上的壓力累積而感到越來越不知所措。也會因為忙不過來,覺得人際關係的維持好累,便開始封閉自己,不與同事甚至親朋好友交流。
  • 逃避: 面對永無止境的工作讓人開始有逃避工作的行為或幻想。倦怠症傾向的人可能會想像自己逃跑、離職或是單獨旅行。有些極端例子包含使用藥物、酒精、賭博或暴飲暴食麻痺自身感受。
  • 失去耐性: 倦怠症會讓人情緒易怒。當受到些微刺激或是壓力時,有倦怠症的人很容易失去冷靜並與周圍的人起爭執。特別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倦怠症的人很容易展現出對身邊的人不耐煩。
  • 時常生病: 長期壓力累積下,倦怠症也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讓人容易大病小病不斷。倦怠症也可能導致憂鬱症與焦慮症。

    了解倦怠症的跡象後,預防也是非常重要。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充足營養平衡的飲食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當自己開始有倦怠症自覺時,不要否定自己的感覺與觀察。尋找可以諮詢或談心的對象,不要自己悶頭苦想。另外每週至少留一段放空時間。人的頭腦像是一部電腦。使用過度或是長時間使用不休息,很容易造成熱機、機能退化甚至當機。所以每天留10分鐘也好,讓自己的大腦可以緩緩關機休息。適當的將工作與私人的空間分開,盡量將工作的情緒留在上班的時間。Work smart而非只有Work hard,別再因為工作而燃燒自己的小宇宙了!

取得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