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嚇自己,AI取代不了我們的!

懂AI的擔心技術實踐的不足、不懂AI的說人類要被取代

這世界很有趣,鑽研AI的工程師們正擔心AI智能發展緩慢,只勉強達到6歲幼兒程度;耕耘AI領域的專家也告訴我們,AI誕生的目的是協助人們的工作;但是不懂AI的外圍顧問,或未曾踏入相關領域的部落客們卻成天寫文章、開講座告訴(恐嚇?)大家:AI將要取代人們的工作。

其實所謂的AI已經發展大約50年,期間或許因為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而沉寂,又或許遇到以當時的眼光來說太昂貴的技術而停滯,而有了「三次起落」之說;但從圖靈測試開始到機器學習的興盛,以至於現在強調的深度學習等,表面上在談的技術,有許多都不是太新穎的技術;尤有甚者,坊間談論的AI更多數不屬於AI技術,只是募資口號。

AI取代不了人類(1):新科技會帶來更多新工作-爆炸性的多

其實已經經歷過的三次工業革命,每次都會有人大聲疾呼:90%的人力、工作,即將被機器取代──但事實上,新科技會創造出更多新形態的工作、讓更多的人們投入到新工作中──因此人口數從8億來到75億的現在,失業率再高,不僅從來沒有突破過95%,連要高於10%都罕見。

例如以下的工作/產業,或許可以沾上AI的邊、或許不行,但每一項都是在新科技「應用」普及後,因消費者使用習慣的改變,導致文化、思維結構轉化後,產生的新興模式,都能倏地站上浪尖、成為火熱焦點,也當仁不讓的引起許多討論:

  • 美食外送平台
  • 線上支付系統
  • 叫車平台
  • Youtuber
  • 持續布建「電」能源平台的GOGORO

AI取代不了人類(2):新科技會變成工具,並輔助人類

雖然我們在工作上、娛樂上都離不開電腦、手機,但使用電腦、手機的我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工程師──當專業技術發展到一個階段,就會「整合」成為工具──所以集結各領域(ID、ME、HW、EE、Power、RF、BIOE、FW、SW、EMC、Test……)工程師大成的3C產品,被我們這些麻瓜們肆無忌憚的揮灑著,來提升工作效率及品質,但我們完全不需要會製作。

而叫車平台中的UBER大概是近年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整合了Amazon Web Services的雲端運算服務、Twilio的簡訊技術、Google Map的地圖系統、SendGrid的電子郵件服務寄送單據,構築出一套全新的商業模式,讓全球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得到一份嶄新的工作機會,使用過相關服務的朋友親人更以百倍、千倍計算。每一項技術的開展都很難,但平台使用者根本不需要懂技術。

AI取代不了人類(3):人類從來就不理性

AI雖然指人工智慧,但人工產物迄今仍然產生不了智慧,能做的只是透過程式的指引,在大數據之海中徜徉尋覓,試著讓它看起來有智慧(當然這速度快得嚇人)、看起來像在進行判斷罷了;也因此,少了「溫度」。

同時,人類從來就不是純理性生物;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在相同的習題中,會做出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抉擇,才型塑出千千萬萬種各形各色的相異特質。貫徹數據的AI或許可以幫忙選到「最好」的答案,但這個「最好」的答案,卻未必是自己想要的。甚至產生沒有過數據的情境、項目時,也就只有人類的經驗、智慧、判斷能作相對有效的因應措施。

像是如果想讓AI來完全判讀X光片將窒礙難行,但如果是以AI來判讀出80%沒有問題的X光片以節省醫生的時間則可行。除了醫生不會讓一個能完全取代自己的東西出頭的因素外,更實際的,是因為人類的身體、病徵有太多的可能性,當產生數據沒有的項目時,依靠數據運行的的AI則不容易行動。

AI取代不了人類(4):招募從來就不是冰冷的check list

試著從較熟悉的招募領域出發想想:鍵入數據、條件後,相信可以以最快的時間,挑出技能最合適的履歷、最好的人才。但要能運用最好的人才、吸引最好人才的加入,大概也只有最頂尖那寥寥無幾的公司夠格。多數公司──我們芸芸眾生所在的9成公司、職務,需要的都是合適的人,甚至是有緣份(彈性討論過)的人。

他的技能適合,卻未必想加入;另一位技能太強,卻可能因為家庭因素、舞台因素、地點因素願意加入,但這些要做到數據的完整構建,讓AI能進行判讀卻有相當難度,更因為對象是「人」,今天輸入了、過幾天可能又不一樣了。這些是招募常碰到需要釐清的問題。

接著試著讓AI作面試吧!相信絕對可以依照臉部表情的數據庫,分析出那些真實、遲疑、隱瞞的時刻,或是趨吉避凶、隱惡揚善策略背後的真相。但要怎麼藉由對人心的敏銳度,了解這個人選跟主管合拍或不合拍、跟麻煩同事的相處、還不能公布卻必定來臨的組織重大改變時內心的強韌度,大概就不是AI做得到的。

直接一點說,我們要怎麼樣才能鍵入組織的文化風格數據?如何輸入主管、同事的「情緒」數據、「感性」數據?甚至每天因為早餐吃的好或不好影響到的、當天的心情數據?只有最搶手、讓多數人趨之若鶩的公司才可以忽略這些因素,也只有這樣的公司,才需要率先使用相關技術,減少多數不適者的數量,避免因為要篩選多過雪片般的履歷,影響到過多時間。

AI取代不了我們,卻可以淘汰我們;要怎麼辦?

身為時代的最新穎話題、而且還在不斷向上發展的技術結晶,AI一定會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這點無庸置疑,所以太過沒溫度的工作、太簡單瑣碎的工作的確容易被取代。一樣以招募來說,如果只是搜搜履歷、問問基本的check list,而不是真的敏銳地去察覺招募過程中每一分毫的細微氛圍變化,並且做出適度因應的人,或許機器人真的能做得更好──因為AI可以更快速篩選,也將是下個世代工作的基礎工具

所以沒有將自己專業琢磨到一定程度的人、自己的專業不需要溫度的領域、或是對於新科技、工具的學習緩慢,甚至抗拒的人,都將首當其衝。就如同電腦是1980年代後的人從小玩到大的玩具;1990年代後的人新玩具則是手機(包含網路、影片拍攝與剪輯),而電腦和手機早就是現在工作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愈年長者的學習也相對不易,甚至排斥,然後遇到有史以來最大的職涯困境。

所以對下個世代的人而言,AI會不會是他們從小玩到大的玩具?那你、我,跟得上嗎?有沒有足夠開放的心胸,去學習過往不會的新科技?當新科技普及後產生新的工作時,有沒有辦法快速轉換,還是死守即將沉下的艦隊?這才是會不會被AI淘汰的關鍵。

取得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