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薪水到底怎麼來的,淺談薪資的設計

當求職者好不容易通過重重關卡,擊敗其他競爭者後,就可以收到面試公司寄來的錄取通知書,上面除了告知報告的日期、單位、錄取的職位外,最重要的資訊,當屬這份職務的薪資了。不論是否已經有工作經驗,在面談時可能都已經針對薪資與公司作過一番討論。但在知道自己的薪資是多少時,可曾想過這個數字是怎麼核定出來的呢?除了法令規定的最低工資外,其他職務的薪資又是依據什麼樣的標準制定的呢?本次我們就來談談常見制定薪資的原則與方式。

建立職位職等架構

一般來說,公司會先針對達成營運目標規劃、設計相對應的組織架構,而在組織架構、部門規劃完成後,各部門轄下的不同職位也就應運而生。

但同樣是一個業務人員的職位,在不同公司的規模、產業、營運策略下,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職務職責,因此就需要針對這個職位進行說明,說明這個職位被賦予的期待是什麼、是否承擔管理責任、如果承擔管理責任,管轄幅度為何、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以及這個職位所需要具備經驗等。簡單來說,就是依照這個職位所需要具備的知識、經驗、技能、解決問題的難度、管理的責任範圍等標準,給予一個分數,並依照這個分數產生職等,這樣公司的每一個職位就可以由高到低排出不一樣的順序。

參考薪資調查報告

在排出順序後,該怎麼核定每個職位應該要得到多少薪資呢?這時候就需要靠薪資調查來了解在市場上,大家針對同一個職位所開出的薪資有多少,好讓自家的薪資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薪資調查,顧名思義就是針對薪資所做的市場調查,通常會由具公信力的顧問公司來進行,而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顧問公司每年都會進行薪資調查,因此只要向顧問公司購買就能得到當年度的薪資調查報告。除了顧問公司外,也有公司傾向找其他同行自行做薪資調查,好讓自家的薪資設計能吸引到最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當然顧問公司的薪資調查也可以針對不同產業進行客製化的設計,但隨著科技的演進,許多產業的競爭者早已不是同產業的公司,任何不同領域的公司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競爭者,而在人才的競逐上也是如此。最簡單的例子就像以往的金融業可能只需要關注財會、投資相關領域的人才,但隨著金融科技的演進,現在的金融業對科技領域人才的需求大幅提高,使得金融業也開始和科技業進行人才爭奪戰。因此在進行薪資調查時,除了自己產業的資料外,有時也會參考其他產業的資料來讓薪資設計更具競爭力。

在薪資調查中,顧問公司會將不同公司在同一職位上的薪資進行排序,因此就可以知道自己公司這個職位的薪資在市場上的相對位置如何。而講到薪酬策略常常可以聽到P50、P75等,指的就是這個薪資在市場上是排在第50分位,或第75分位。薪資調查報告除了能夠了解薪資在市場上的相對位置外,也可藉此當作接下來公司薪酬策略的依據。例如針對關鍵職位希望能夠吸引到更多人才,或是這個職位本身所需要具備的經驗或所面臨的挑戰較大,站在吸引與留才的角度,可能就會將這個職位的薪資定位在市場的P75,甚至更高。而如果是可取代性較高的職位,可能就會把薪資定位在P50,如此才能有效地管理人才。

除了代表薪資定位的P50、P75之外,一間公司有幾張薪資表也是在討論薪酬策略時常出現的話題。在掌握了公司的薪資定位以及各職位後,就可以由上至下地制定每個職位的薪資。但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分工越趨精細,一張薪資表可能無法滿足管理的需求,因此會將屬性、工作內容或職責差異較大的職位分別成立不同的薪資表,好讓各職位的薪資能夠更具市場競爭力。例如將資訊、IT人員與業務人員的薪資表分開,在薪資管理時就能更精準地進行規劃。

正式核薪

在薪資表建立之後,在任用時就可以依照職位給予不同的薪資。如果是毫無經驗的新鮮人還沒有問題,若遇到有相關經驗或特別優秀的求職者,若用同樣的標準核定薪資,可能就無法達到吸引人才的效果。因此除了制定好的薪資表外,通常也會給予主管(通常是用人單位主管)一些彈性,好讓薪資能在符合公司政策的前提下,也能吸引到優秀的人才。

在透過薪資調查與公司定位來決定薪資後,接著要考慮的就是設計薪資架構,也就是常聽到的本俸、職務加給、津貼等項目的組合。本次僅就較常見薪資設計的方式與各位讀者進行分享,希望能讓各位對自己薪水是怎麼來的有基本的了解。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留言告訴我們。或者也可以到我們的Facebook粉絲團與我們互動~ https://www.facebook.com/HRin715/

取得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