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職場觀念差異-Part 3-WFH

本篇的「跨世代」指的較不是年紀,比較偏向公司及職務屬性導致的差異,或公司中有相當經歷的熟手員工與較新加入員工的認知差異。

我(們)的工作不行 vs 我(們)的工作改一下OO就可以

在有點歷史的公司中,歷練較久的員工可能會略微排斥WFH。對他們來說要打破5年、10年的習慣比較辛苦,對剛加入或較年輕的員工來說,打破這些習慣則具有更自主的意涵,往自己想像的方向走。

外在的關鍵有三,分別是老闆的態度、IT人員系統建置完善度、HR相關制度的妥善度。使用者克服的關鍵,則大概以兩件事為主:

  • 「紙本」vs「電子檔」使用習慣的抉擇、存查的信任度及熟悉度。
  • 「視訊軟體」的使用與否、使用廣度。

監視人 vs 監視工作成效

這也是蠻多人過不去的坎,覺得沒有看到人的時候,是不是就沒有認真工作,所以較過不去這關的人(主管)常要求所有人開著視訊鏡頭。但說實話,當WFH時,出於隱私考量,自己家裡的狀況並不想被上司、同事觀看;即使可以調整背景、關掉收音,但在公司時大家的視線不會集中,透過視訊鏡頭卻時時刻刻抬頭就(被)看到別人(自己),其實很不舒服。

對前個世代的人來說,沒看到人會有點不信任感,但回想一下,其實在公司時也不是時時盯著對方,如果是,那自己也太閒……不如約定合理的時段與工作成效回報即可,這也是新一世代的人普遍可以接受、也能服氣的要求。

瘋狂開線上會議(在熟悉的人身上找尋安全感)

有部份人因為看不到大家、自己習慣的場域及氛圍被剝奪為WFH,因此變得極度沒有安全感,有事沒事就想找人開會(敘舊安心),如果只是同事,還比較能提醒或拒絕,如果是主管,對部門來說就是場災難,甚至讓領導評價急速下墜、員工的工作效率、向心力與鬥志變得極差。

下班與週末假日的分際不明?還是要區隔得更清楚?

對上一個世代的人來說,常誤認為既然WFH,就會有更多能調配工作與生活的時間,所以在下班後、週末假日時指派工作並不為過,畢竟平常也一定有休息──然後就犯了新世代工作者的大忌──

因為對新世代的人來說,下班後的時間是自己的時間。上班時在合理的目標下交出工作成果,就是負責,即使上班時間有休息,仍是為了工作做沉澱與思考,這樣的情緒與氛圍在下班後才會切換,與下班後的休息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因此下班後請別強迫我切換回上班模式。

上班時緊迫盯人 vs 尊重各自工作節奏

有點類似於上述各項總和卻又不同。WFH後,有沒有發現某些過去不太打電話的,現在很急著打來找、好像對方是自己債主一樣的緊迫盯人?不過還好是在家,每個人工作節奏不同……可以的話就別接吧!就說自己專注在電腦上沒看手機,然後找個自己節奏舒緩的時間回撥就好。

畢竟大家節奏不同,真的大急事,手機沒接大概MAIL和其他方式就來了,MAIL來了就可以從內容判斷急不急、MAIL或其他方式都沒出現大概也還好,更不用說9成以上的來電內容常常不急迫,只是對方希望自己把對方的事情變成排序一罷了(然後換自己委託協助時,又變成死都找不到人的排序一百)。

結論:公司還是被逼著動、大改造

這波疫情肆虐下的WFH,對「個人」的影響其實不大,即使對於上手感到不適,但只要公司強勢要求轉變,為了生存,其實都還是能跟上。對公司的影響、差距遠比個人顯著:不想往前的,還是被逼著往前。各公司在面臨緊急的、臨時要讓員工WFH時的舉措,雖然多半都有些不足,卻呈現出不少的差異:

開放型:原本就開放部分時段WFH的公司相對有餘裕,了解相關執行細節,資安與會議等需求系統也相對完善,只是面臨到更多時間時,要補充更多的額外支援,像是寄送防疫工具包、提供更完善的電話或網路支援、或怎麼適度在線上串聯同仁們的凝聚力等。比較常見是軟體開發為主的公司、電商、或外商。大概算從80分到85或90分的公司,很好然後再進步。

有選擇餘地:原本就有條件但不想進行的公司,在老闆轉念面對現實後,雖然比較趕鴨子上架,但仍能在急促中,逼迫IT、HR迅速地完成資安、打卡、內網系統的建置,以及在家工作相關規範,只是前一兩週會有蠻多急就章帶來的不便(但回頭看,從無到有建置,也不過是一兩週的事情)。

這類型公司反而是台灣主力之一,幾乎所有科技廠都涵蓋在內(產線以外還是有極少數不容易在家的職務)。有公司很掙扎只開放個幾天意思意思、有公司相對適應,採一週或兩週的分組分流(筆者所任職科技公司)、有公司大躍進,讓員工一個多月沒進過辦公室(筆者胞弟所任職的科技公司,羨慕……)。大概算從50分提升到60、70分,是從有能力做但擱置,轉變為正式做下去。

不得不:原本就介於可做可不做的公司,老闆想著不變動還可以賺個10年15年的公司,在這波影響下算是變動最劇烈的:為了減少營運變數像是延期再延期等,天平要轉瞬傾斜。這類型公司雖然有著最多的準備不妥、不方便,或許還造成不少員工的不適應,其實卻也是進步最多的公司,幾乎從0分一口氣衝到50、60分,如果經營者常到甜頭也願意轉念,是最大有可為的一群。

做不到:這類型公司其實也不少,受限於工作型態的確無法WFH。像是:

  • 產線、許多科技廠要用的測試機台,價值百千萬以上、移動需要拖車、安放需要超大場域、組裝需要群聚人數的專業人員才辦的到。
  • 受限於政府對特許行業的規範,牽扯到高層次資安、個資問題的職務,將資訊帶出公司並不被允許;最容易聯想到的是金融相關產業的部份職務。
  • 沒接觸到「真人」就無法構成工作的職務,像是醫護(辛苦了……)、司機等。

有部份是受限於現實,需要等人們生活形式、思維來個大翻身,或出現劃世代新科技才有辦法改變。也有部份是是受限於法規、或技術還沒跟上的因素,這些產業、職務常常在進行很多思考與嘗試後,仍只能惋惜的判斷不可行,本就無可置喙。 比較可惜的是有不少不應劃分在這的公司、主管,連思考都不進行、或一想到改變就覺得麻煩,就急著把自己歸類在這,省去變動,捨棄了幫助公司和自己往前邁進的機會。

取得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