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因為覺得自己的專業更好,但職務被他人錄取而不甘心,所以這邊就來聊聊一些專業外的決勝點,甚至才是最關鍵的原因--畢竟專業再怎麼強,跟對手的差距最多大概就是80分跟60分的差別,而工作所需的專業大概50-65分就足夠,是即使當下不足也能很迅速補上的差距--因此多數人並不想找進一位能快速搞定自己工作,卻造成其他人麻煩的同事,而這也常常是面試時很重要的觀察指標。
要多一點準備,盡可能針對公司、職務做功課
即使是新鮮人洽談相同的工程師職務,筆者遇過很正常一問三不知、對學校所學專業幾乎不行、一心覺得公司本來就要教的人,也遇過課外花功夫自行研究公司所需專業,順便還把整個產業的供應鏈、市場數據、未來趨勢分析得像是十年老手般的人,這時候該錄取誰,其實就很清楚了。
但這並不純是專業的展現;事實上講得像十年老手般的人,內容也常是錯誤百出,但至少我們看到的,是他願意做功課的苦心、知道怎麼做功課的腦筋,以及敢於展示的膽識。很多人不喜歡在加入公司前,就做很多白工,這點並沒有錯;但有人做了,就只好錄取他、與你道別;畢竟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樣的人加入後,絕不會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會逼自己快點跟上大家。
要多很多同理心,對於不同領域人員,以及公司運作
尤其、也主要常發生在跨領域職務的面試上。想像今天一位技術人員要應徵業務職務,在面對業務主管時說:我以前都跟業務跑、他的技術問題都丟給我解,業務應該沒這麼難--這場面試不一定作廢,但大概讓對方很不是滋味:一個是人選用自己專業的本位思考來面對想挑戰的新職位,一個是面試主管現場大概就會覺得被小瞧,因為人選沒有看到之前跟的業務,為了達成當時的溝通所下的功夫。
每個職務都可以做到極深跟極淺的不同境地,很多時候是旁人無法注意到的一兩個小眉角的使用,就能讓事情結局有180度的大轉變。如果自己是正準備轉換領域、還無法窺見小眉角的旁人,在盡力鑽研之餘,就表達出最大的尊重吧!會有幫助的!
另外就是要記住,在特殊狀況以外,公司找人就是有需求,所以不要開出太奇怪的要求,舉凡之前篇章提過的在加入前就挑戰公司規則,或是2、3個月後才想加入希望公司等自己比較完 (這個太有趣,之後可以找機會獨立一篇),或是雖然新環境符合自己各種轉職期待,像是不想出差、輕鬆、不加班、有很多能學等,卻還是希望薪資可以往上爆衝,順便把以前的加班費跟派駐津貼都灌上去等等……這些看起來不合邏輯的事其實很常見,筆者每次OS都是:你要不要回原公司就好?
「仔細」看面試通知,要改要先溝通
這點其實接續上述的,要尊重公司的運作。面試前通常會被要求準備資料,可能包含履歷、公司表格、英文成績、作品集、PPT等,不論項目有哪些,都要注意公司要求的「呈現形式」,才不會在面試開始前,就留下麻煩製造者的印象:
- 印出紙本後,攜帶前往
- 電腦填寫後,mail回傳
- 攜帶筆電來,現場展示
最常讓人困惑的,就是叮嚀過要印出資料後再攜帶前來,人選當天卻雙手空空出現,然後雙手一攤的說:「我已經寄了」,那這場面試大概一開始就作廢了……畢竟這樣的行為,展現了許多負面印象:自己不夠細心、事前溝通能力跟Sense差、責任心跟態度不佳、不尊重公司流程、不尊重對方專業等。
每家公司處理的方式不同也都有其需求原因,通常人選如果有苦衷,只要提前告知,公司人員也都願意協助;或是真的疏忽了,現場道歉一下大概就沒問題,畢竟的確是小事,而且都是展現溝通能力跟負責任態度的機會。只是這類人選的表情常常是:我都寄了,你本來就應該幫我印。那……就只好如實提醒主管有這樣的狀況了。
*其實相同情況也適用於報到資料的繳交,願意幫印的人員很令人感謝,但筆者任職公司常是一次幾十名報到,除了幫大家印會消耗許多時間外,各種正本繳交、代印後交還的過程,遺失的機率有多高相信不言自明
「有什麼想問嗎?」其實沒問題就別硬問了……
坊間的教戰守則,都認為面試最後要藉由「問問題」來展現積極度,但其實筆者目前錄取過的工作,好像都沒有特別問問題,而有提問的似乎還沒錄取過,所以兩者並不成正相關。甚至篤定的說沒問題,也能表示自己來之前的功課做很足、剛剛的面試也很認真投入,所以都能理解。
應該說,如果能提出「合適」的問題來展現積極度跟態度的確很棒,但是多數人問的問題通常會讓面試者打下問號、甚至扣分,尤其找工作的人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問題,面試者一樣都看過了。特別不建議的問題大概有兩大類,一類是太細碎的福利制度(可參閱Part 5,在此不細述),一類是示弱想學習,如我有什麼做不好、能加強改進的部份;可能造成反效果如下:
- 這不是積極,是沒自信
- 如果還想學習、還沒準備好,建議先回學校
- 如果面試者想給建議補強的回饋,面試中就會主動提;被動的情況下,就是逼著面試者開始積極想著剛剛表現不好的地方
- 拿這家建議的方式應對下一家公司,常常會扣分,畢竟每一家要的不同
所以有問題就問,沒問題一樣坦蕩的說沒問題、說聲謝謝就好!
挑選「不會強迫推銷」的Hunter合作
透過Hunter找工作,在台灣已經不是太特別的情形,所以只要平常心,把Hunter當成數字銀行、Linkedin般的管道之一就好。不同的是,這個管道是個「人」,因此怎麼挑就成了許多人的疑惑:我通常會建議找願意「傾聽需求」、願意從根本出發,幫忙找尋各種可能性的Hunter顧問優先。
願意傾聽的Hunter不代表不會推銷所合作的客戶職務,更不是絕不否定人選期待,只是一樣是「否定」,仍有著本質上的根本差異,應該很好體會:
- 一種是傾聽、綜合評估需求後,結合個人專業所提出的建議
- 一種是只想推手上的客戶、職缺,甚至用專業的外衣包裝自大
加上如果長期跟Hunter合作,大概還會發現這樣的有趣迴圈:
- 交情≠專業
- 專業≠接洽融洽
- 接洽融洽≠幫得上忙
- 幫得上忙≠交情
因此專業度高、交情好、人和佳、接洽氛圍好等等,單一項目都不是能幫忙找到合適工作的絕對條件;畢竟在找工作這件事情上,緣份還是大於一切,因此還是先挑一位願意為自己著想的夥伴吧!專業、接洽氛圍等項目的考量,或許就可以次之;而且願意為了自己著想的Hunter,更能相信會願意為了自己,補充所需的專業、營造喜歡的接洽氛圍。
面試完就let it go、持續向前走!
您的表現深獲主管讚賞並留下深刻印象,唯惜與此次招募所需不符,只能婉謝、並感謝您的時間。會將您鍵入人才資料庫,並期待未來有機會再合作!
現在婉謝信的架構大概都長這樣吧?但私下打聽的,多數也不會建入人才庫、甚至根本沒有人才庫這個東西,所以筆者也不懂為什麼面試完後,總有許多人選積極的追蹤後續、直到收到公式信為止才願意罷休。面試完成後就該繼續往前走,直到找到能接受的公司offer為止,不要掛懷!
其實只要拖了段時間沒收到消息,大概就知道答案了;理由再多都不重要,因為不適合就是不適合,因此追這個後續,並不太會改變結果,反而讓自己耿耿於懷。至於人資為什麼常常不快點、主動發信給人選婉謝?主要是主管想任用的人雖然多半很快決定,但對於備案、或是不想任用的人,常常是「毫無反應」,這時候人資也沒辦法幫主管代言回覆。
如果真的想追問後續,建議要是真的很喜歡的職務再進行,並且不要只給對方一句:如果沒錄取也請跟我說一下(這是筆者最常見的……),不如打封感謝信、或是鄭重表達自己的期待等,雖然翻盤機率仍小,但因此起死回生的例子還是遠多於只打上面那句話的!
另外如果面試沒錄取也不用忿忿不平或覺得可惜,更不代表自己不好,因為企業要找的是「合適」的人,所以許多時候在職場上不那麼正面的個人特質(像是:太乖、不積極、甘於穩定、能力普通、不聰明),搞不好正是對這個職位的期許,自己「Over Qualify」所以只要有在面試時有收穫,那就闊步往前走、往下一站出發吧!別糾結了!
別被網路秘笈、絢爛名詞騙了!到處聽講座不如仔細思考想要的未來
其實完整概念在Part 4提過,不要為了拿到offer,作出不是自己的應答和反應,在維持應有的尊重、禮貌、專業後,還是做自己才好。畢竟用過度偽裝的一面被錄取,在不習慣這樣氛圍文化的情況下,還是待不久。
但之所以會想特別提出,是因為最近網路教戰守則氾濫,害了不少人。面試從來就不是單純聽人選講出口的答案這麼簡單,而是觀察人選可能會怎麼做、現場的各種反應等,講出口的答案只是判斷依據之一;但當被發現是違心之論、邏輯不通或刻意迎合時,這場面試就結束了;而人資,就是最擅長發現這些事的人。
另外一般職場上如你我的平凡正常人(各種樣貌的「天選之人」都不在討論範圍),最終還是以實力為依歸,但在更競爭、更困難的現在,看到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被生活的困頓,重壓到難以喘息,很容易就被聽到的絢爛名詞(通常是什麼成功講座、區塊鏈投資、物聯網/大數據投資、教練課,主題也常是被動收入、斜槓青年之類的文青激勵名詞)所勾勒出的腦內美景帶偏,逃開儲備實力的根本,一步步葬送自己的職涯,在最能衝的幾年不衝、蹉跎後才回頭後悔,著實感到可惜。
*名詞沒有不好,只是在台灣被玩壞了。像「斜槓」本意是在工作之餘仍積極投入興趣,直到某天自己變成專家還能創造收入的人。在這樣的前提下,說著「我積極往斜槓發展」或是想「教你變斜槓」,就只是詐騙罷了,因為是想賺你的錢,不是積極投入自己的興趣。
*投資請以「自己」有持續研究、熟悉的領域為主,不要人云亦云、想著一夜致富而荒廢實力的累積。像一帶一路剛出來時,很多沒什麼研究的顧問拼命開講座、寫文章鼓吹,從聽眾及觀眾身上賺飽後,聽眾及觀眾賠錢了(近期還有區塊鏈、虛擬貨幣、O2O等等,都是一樣情形)。
結語:我們一起打王吧!
要我說,找工作的本質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己保持能持續轉職的動能;畢竟在科技變化太快的現在,轉職變的稀鬆平常且難以違逆,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要自己的成長一停滯就真的會被愈拋愈遠。而
職涯就像遊戲,是更新裝備、提升技能打王的路
但遊戲是虛擬、職涯卻現實,王的出現更是隨機
所以在職涯的路上,要先設想自己想打的王是什麼、想打的方式又是什麼,未必需要人云亦云的追尋,只要守住一些基本(像是這6篇文的分享),就能創造只屬於自己的精采篇章。雖然做好準備機會不一定到來,但沒作好準備,機會到來時是絕對錯失;而這裡的「準備」,不只有專業,更多的是心態、態度,才能在遇到專業差不多的競爭者時,能更有機會在「適合自己」的職務上,多一點揮灑餘地。
希望藉由這6篇系列文中跟大家分享的一些想法,對要找工作的夥伴們能有所幫助、能更自在地確認,然後加入適合自己的公司、工作,我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