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創業雜記-4》別讓你的道德感淪陷

你覺得和其他人相比,自己多有良心?分數100代表你認為你是最有良心的,0分代表你完全沒有良心,50分則代表你位居平均值,請問你排在哪裡呢?

我問過不少人,大多數的人都會給自己的分數打超過50分,所有自評的分數合計平均的話,大概會落在75分左右。但這是不可能的,最剛開始就說過平均分數是50分,從分數的差異可以得知有些人高估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應該說很有可能我們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所認知到的道德操守和真實狀況之間的落差到底有多少。

我們之所以常常不去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不道德行為,原因有很多。我們通常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能讓自己獲得獎賞和報酬的事物上,往往忽略那些無法提供我們獎賞或報酬的事物。我們留意他人的不道德行為,通常不會得到任何的獎勵,自然而然就不會想去留意。

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個很著名的影片,影片中有兩組人在同一個空間進行傳球,每組三位球員,其中一組身穿黑色衣服,另一組則身穿白色衣服。你必須在影片開始後專心去數白色球員共傳球傳了幾次。

沒有看過的人可以試試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035QRzHbc

由於所在的空間狹小、人數又多,想要數白色球員共傳球傳了幾次,就得將注意力更專注地放在那三位白色球員。

當你極度專注在數著傳球次數的同時,就很有可能沒有去注意到在影片的中間有隻黑猩猩走了過去、還捶了胸。

這個影片過去我在一些課程中有撥放給學員看過,大概只有1/3的人會發現黑猩猩的存在。這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情:當你極度專注於某件事情時,就會容易忽略視覺世界裡很明顯的資訊。

除了因為專注而導致於忽略,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在我們可能可以察覺的情況下,但卻選擇忽略了不道德行為,接著來說說四種狀況下的忽略行為:

有動機的忽略

有動機的忽略,有可能是因為恐懼、利益、組織忠誠、組織文化等等動機,導致於我們忽略不道德行為。

2008年非紀實電影「為愛朗讀」是根據德國法學家Bernhard Schlink的小說「我願意為妳朗讀」改編而成。電影中有個角色叫”Hanna”,她是個不識字的文盲,曾擔任納粹集中營的警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接下來要說的故事而在戰後被判刑。

Hanna與另外五位女警衛在1944年的一晚造成數百人死傷,那天晚上他們負責看守教堂,當晚教堂被轟炸而失火,她們沒有將門打開,導致300個犯人活活燒死在裡面。

當Hanna審問時被問到「為什麼沒有打開教堂大門?」,她很困惑地看著法官「當然!」她就事論事地說:「原因很明顯:我們不能開門啊!我們是警衛,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負責看守他們。」

「如果在教堂大火的時候開門,就沒有辦法控制罪犯,在混亂之中,大家會逃跑,這樣我們就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了!」Hanna解釋著。

在這個故事中,Hanna不認為自己有任何不道德的行為,她就只是做好「組織忠誠」,盡忠職守著自己的工作罷了!

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不可諱言的是:因為恐懼、利益、組織忠誠、組織文化等等動機,導致忽略不道德行為的情況是很經常的在發生,要讓我們的行為更道德或要不忽略這些不道德行為,我們就必須要摘除眼罩,檢視這些對於我們的判斷有著什麼影響。

對間接行為的忽略

有人做了個實驗,他將受試者分成了三組,所有受試者都得先閱讀這一段內容:

「甲藥廠有一種利潤很低的癌症用藥,固定成本很高、市場很小,但對有在服藥的病患來說是必需品。甲藥廠的成本是每錠2.5美元(已計入所有開銷),售價是每錠3美元。」

接下來第一組要衡量下列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行為:
「甲藥廠把價格從每錠3美元調高至每錠9美元。」

第二組則是要衡量另一種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行為:
「甲藥廠把權利賣給規模較小的乙藥廠,為了平衡開銷,乙藥廠將價格調高為每錠15美元。」

不出所料,在只看到其中一項決定下,沒有理由就調高售價的第一組與有理由的調高售價的第二組,第一組遭受的評論猛烈許多。

接著第三組則是要衡量在看到兩項決定後,哪一項比較不道德。在這組的評論風向完全改變了,在可以比較兩種情境的時候,第二項決定就變成比較有道德問題了!

在有多種情境可以「一起」或「聯合」評估的時候,會讓人思考比較透徹,也更加理性。但在真實世界裡,多數道德存疑的行為都只會單獨出現。

滑坡效應的忽略

大家應該都聽過「溫水煮青蛙」這個寓言吧!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到一鍋滾水裡,青蛙會立刻跳出來。但如果把青蛙丟在溫水裡並慢慢加熱,青蛙就會被煮熟、死掉。

這個可以用來比喻道德標準若是緩慢地被侵蝕、崩解,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注意到這個現象。

這邊給兩個情境來思考一下

假設現在你是一間會計事務所的審計人員,負責甲公司的稽核。

情境一:
過去三年來,客戶財報品質良好,也符合道德倫理規範。因此審計人員能夠核准財報,也和客戶維持非常好的關係。不過,第四年這間公司的財報有明顯的瑕疵,在許多方面都灌水且還違反法律。

情境二:
第一年就發現企業遊走在法律邊緣,可是沒有犯法。
第二年,較第一年更不道德些,多項未達審計標準,但不嚴重。
第三年,不符合標準的情況更加嚴重。
第四年,發現和情境一的第四年一樣,有著嚴重的違法現象,客戶突破道德底線。

負責稽核的審計人員在這兩種情境裡會有什麼反應?

在情境一的審計人員,或許會根據政府規範,拒絕簽核財報。
而情境二的審計人員,或許比較不會注意到同樣嚴重的道德瑕疵,進而簽核財報。

由於情境二的狀況會產生滑坡效應,因為每年都是緩慢的侵蝕著,第二年只比第一年糟糕一點點,第三年又比第二年更糟糕一點,第四年也只比第三年再嚴重一些而已,因為都只有些微的變糟,就會導致滑坡效應,讓人忽略了這不道德的行為。

重視結果的忽略

大情境:
一名藥廠研究人員定義出清楚的程序,來判斷是否把臨床病患計入研究裡的數據。他時間不夠了,沒辦法在公司的預算範圍內蒐集到足夠的數據。眼看期限將至…….

情境一:
他發現分析時因為技術問題刪掉了四位病患的數據,而他認為這四筆數據是可以用的,當他加入這四筆數據後,研究結果從統計上的不顯著水準變成了顯著水準。於是他便把這四筆數據加入,很快地這個藥品上市了。然而過一陣子,該藥品卻必須下架,因為造成六人喪生,數百人受傷。

情境二:
他相信這個產品安全有效,他發現如果能增加四筆數據,分析結果就會更顯著,他虛構了四筆數據,很快地,這個藥品就上市了。藥效很好,這個藥很賺錢,幾年過去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你覺得這兩個情境,哪一個比較過分呢?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分別只給他們看一個情境,情境一與情境二相較之下,對情境一的研究人員多有責難,比較起來也認為情境一的研究人員應該要受到較嚴厲的處罰,但相信你也發現了,其實情境二的研究人員是較不道德的。

「結果偏誤」指出我們在評估決策人員所採取的決策過程時,會把結果納入考量。不管是在簡單的賭博實驗或醫療決策裡,大家都會從結果來判斷決策者的智慧。

有著那麼多的「可能」會導致於我們忽略不道德行為,那麼又有什麼方式可以提升我們的道德行為呢?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改變自己」

人認為改變道德行為很困難是因為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行動會產生負面的道德後果。所以,要改善道德行為,重點就在於調整「想要怎麼做」與「應該怎麼做」的差距。我們以為自己知道「應該怎麼做」,可是到了決策瞬間,我們會做「想做的事」。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回顧當初的決定時,會覺得那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要做出有效的決定,就需要在決策前進行充分的考慮,並在決策後進行準確的反思。然而,因為我們無法準確預測自己的行為,便很難做出計畫中的道德決定。此外,為了維護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常會扭曲對決策的回憶,這也使得反思也變得不準確。要做出道德決定,你需要理解自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偏見影響。如果你沒理解這一點,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盲點。

#全文參考BLIND SPOTS《盲點》一書

您有什麼問題想問或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或者也可以到我們的Facebook粉絲團與我們互動~
https://www.facebook.com/HRin715/

取得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