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任在台灣的中資、博弈公司要注意什麼?

中資公司及博弈產業在台灣,檯面上雖然不容易聽到相關資訊,但每次轉職時卻常有機會獲邀面談,可知兩者在台灣的發展已經算穩定,甚至有些蓬勃,因此就來簡單分享一下。另外兩者其實不容易分開談……即,博弈產業不管掛的是東南亞或避稅天堂哪國公司的名義,都有很大機率是來自中資,因此就一起聊聊。

而兩者的職涯發展跟台灣公司、歐美商公司的差別,不僅在網路上有許多人分享,甚至在獲邀面談時、面談後也會有很深刻的體認,因此本文就僅從「如果(考慮)加入,有哪些事情要注意」的面向進行。

務必跟原公司、上司好聚好散,保有後路

至少就筆者的經驗來說,有不少人在半年左右就會想離職、回原司,不管當初談的薪資有多高。主要是中資的文化風氣、做事章法等因素,不管是高層文化風氣接近十幾二十年前台灣狀態,或是做事章法制度異常混亂等,甚至還聽過某些公司認為在台灣的時間比較像出差,因此要常飛回中國等,都是許多台人不易適應的原因。也因此,筆者碰到要赴任中資的離職面談同仁時,都以建議跟單位主管保持好關係、隨時有撤退的後路為最高原則。

存點錢,別亂花,消費習慣在短期內別拉高

中資、博弈,通常吸引人的原因,來自於高於市場行情許多的薪資。但事出必有因,會提供遠高於市場的薪資,也常代表著一些不安因素,不管是前述的文化制度因素,或是計畫中十拿九穩的訂單失利、還是總部倏然更改策略想拉回本國(筆者碰過人選剛辦完離職手續,還沒就任offer就不見的案例),抑或是突然的資金斷鏈,甚或是(博弈較常見)某個營運部門在他國被抄掉等,都常導致公司起落如風,一瞬無蹤。

因此在確認自己真的能適應該司生態、真的有意願做一段長期發展、並且有把握公司營運穩定,或至少有把握能在出事時可以快速銜接到同性質其他公司前,高出來的薪資儘量存起來,就當是一場奇幻旅程就好;畢竟由奢入簡,太難。

不是容易在台灣發展長期職涯的地方,長長見識優先,別待太久

歐美外商來台,主要想在華人的群體中,找尋相對可信任的一群,圖謀往全華人市場進擊的機會,因此身處華人最大市場的中資企業,當然不是這個因素。最常見的,是想做(更好)某個產業但專業不足,只好來找相關人才救急或師法。因此在台灣發展一段時間後(很常聽到大約3年左右),常大規模撤掉台灣部份,拉回中國。此時未必有留位置給台人;有留的話台人也未必想去;即使想去,也總是公司裁人時的首選砲灰。因此在中資服務常要審時度勢、更看得懂公司每一步在做什麼,未雨綢繆。

博弈產業更建議別待太久,除非有把握能在相關產業進行10年以上的長期發展。畢竟薪資高的原因是難找人;難找人的主因是因為在台灣觀感不佳;而觀感不佳,下次轉職就會遇到更多質疑:經歷被打折事小,更常見是人品、思考邏輯被打上一個大問號,要花更長時間溝通、釐清。所以如果是想進去看看並沒有問題,也會見識到與過往環境截然不同的視野與風景,長期來說會有所助益,但就如上所述,儘量別待太久,最好半年、一年半內撤退都還好解釋。

博弈產業中,碰錢、對應消費者端的職務別碰,出事機率較高

在台灣的博弈產業,如果不做營運事項,只開發遊戲後放到合法國家營運,就僅同於開發軟體的軟體公司、遊戲公司罷了。但出事機率還是比其他產業高,因此在有選擇的狀況下,還是儘可能留意。像是財務等碰錢、經手金流,尤其是要蓋章的職務就別碰:博弈產業的金流龐大,常有洗錢的疑慮,也因此上過新聞幾次。

另外客服等要對應消費者端的職務,可以的話盡量也避開:即如前述,博弈產業在台灣的底線就是「不營運」,而直接對消費者的客服,即使消費者在他國,但仍是在灰色地帶間遊走;又早期新聞常聽到的-出差東南亞後被扣證件的,也常是此職務,危險性較高。

離開時的轉職,心態儘可能歸零倒空

其實如果能安穩在中資、博弈公司進行長期發展並且習慣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因此此篇分享對這群人來說並沒有參考價值。該注意的,是更多會想再跳出來的人。其中非博弈的中資企業人選在台灣轉職時,問題並不大,尤其科技製造業人選前往中資發展、之後再回任的並不少見,經歷也幾乎可以延用。在願意以轉職公司的薪資架構洽談的前提下,轉職難處不大,因此心態的倒空就以薪資需求為主。 但如果是在博弈產業發展過一段時間的話,不僅要面對薪資的取捨,其需要的研發、溝通、設計、帶案模式都與非博弈產業所需有差距,經歷被打折的機率更高,加上台灣對博弈這個名詞的傳統觀感因素,更容易招致質疑,因此如果是受不了產業想跳出的人,要先試著倒空自己、詳實聆聽對方的擔憂,並且細心的溝通回應,才能有效縮短尋職的GAP時間。

取得短網址